临清,一座“应运而生”的城市|川流中国·开天河

发布日期:2023-08-23 09:31:45 来源:封面新闻

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吴德玉

说山东临清是一座“应运而生”的城市,一点都不过分。凿永济渠并连接通济渠、邗沟,成就了临清,而到了元代,大运河由弯改直,吃到了第一波红利的,又是临清。


【资料图】

在临清,我们看到了运河的三种面貌:开凿于隋唐时期的永济渠(卫运河),改变走向的元代古运河,以及在明代由于黄河决口,会通河大段被毁,重新开凿了一段临清的南支新河。

在几百年的时间里,临清由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发达,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商业都会,素有繁华压两京、富庶甲齐郡之说。

临清元运河夜景

一段保存完整的元代运河

临清的命运,因元代运河截弯取直而改变,而如今元运河也赋予了这座城市一种别样的气质。

在临清地标之一的鳌头矶,一边是明运河,一边是元运河。明运河边是诸多的广场和公园,跳着广场舞的老人,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,而另一侧的元运河边,则安静了许多,代表了北方气质的芦苇,从容生长。

临清博物馆副馆长李赛男告诉记者,临清的这一段元代运河在明代修建的南支运河修建之后,仍然被作为南支运河的月河使用,在繁忙时候缓解运输的重负。

临清明代开凿的南支运河

不仅如此,在这条河上,还有一座很有意思的小桥。这座桥名叫会通桥,原本在元代是一座叫做会通闸的水闸。在明代河道被弃用之后,在水闸的基础上改成了单孔拱桥,清代维修中增砌桥栏、雁翅挡墙,因此这座桥是元、明、清三代相继砌筑的。李赛男说:“从它的这个叠砌关系当中,能看到运河的变迁,是运河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物佐证。”

临清元运河上的会通桥

一座古运河唯一的钞关遗址

在临清的运河边,还有一座钞关,是明清时期运河八大钞关之首。

钞关,本是税关。明朝初年,白银不允许直接交易,包括缴税也只能用纸钞。所以,税关即钞关。明朝宣德四年(1429年)开始设钞关征税,大运河上共设了七处钞关,从南往北依次为:杭州、浒墅、扬州、淮安、临清、河西务、崇文门。这七处钞关与设在长江上的九江钞关合称为运河八大钞关。

据李赛男介绍,临清钞关的占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,光是衙役办公人员就多达278名,即便是放在现在,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部门,而且他们的工作划分非常细致。临清钞关税收额也是八大钞关之首,鼎盛时占明朝钞关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还要多。

商业的繁荣也为临清带来了商机。临清在明代的人口过百万,甚至超过了目前临清的人口数。当时,90%的人口是南来北往的商人,从天南地北带来了货物,也带来了制造商品的手艺。在临清箍桶巷西头,有一条长约五六十米的街道名叫元宝街,地面全部是用巨大的青石元宝铺成。这些“元宝”是制作丝织品使用的,给丝织品磨光时使用的,也是临清拥有丝织业的实证之一。

临清舍利宝塔

一座见证历史的古塔

通州燃灯塔、扬州文峰塔、杭州六合塔、临清舍利宝塔并称“运河四大名塔”,为运河岸边标志性建筑。前面三座宝塔举世闻名,但很少人去过临清的舍利宝塔。实际上,临清舍利塔是真正与明清运河相伴生的建筑,它见证了明清时期临清经济的发展。

据载,明万历年间,临清文人缙绅聚议,认为临清风水不利,并告当时钦差临清的提刑按察使钟万禄,最后决定,将观音大士像移至砖城北水关下,并建造一座宝塔。事情定下来以后,便推举在家赋闲的工部尚书柳佐主管其事,并正式定名为“舍利宝塔”。

不要小看这座宝塔,建造它的材料可都是宝贝:使用的木料有金丝楠木,砖料则是使用了建造紫禁城的“同款”临清贡砖。

临清舍利塔上的“到此一游”

走进宝塔,可以攀登至顶层,楼梯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。即便如此,明清两代学子顺大运河赴京赶考之时,仍旧喜欢来此登塔,甚至不少人在塔内留下字迹。

临清舍利塔上的藏头诗

在李赛男的指引下,我们看到了明代和清代一些学子的留言,有直白地写着“登州府海阳县张西羙乾隆四十五年六月在此”,就算是250多年前的“到此一游”;还有对自己没有什么信心的学子写下诗句“愁身四海三杯酒,事大如天一醉休”。最有趣味的还是一处藏头诗:“强鸟吃了风里虫,锡字去金陈去东,应去佳心添寸字,打一地名。”诗里描绘的,正是安徽凤阳县。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娱乐头条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